文章分享:上善若水 止於至善 近於道 收錄於南聖宮通訊錄第六期 / 2015-12-29
 

上善若水 止於至善 近於道

老子道德經所言:『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』文章中老子受到水的啟示,闡釋水謙下不爭的美德。養造福萬物,卻甘于卑下,謙讓而不與萬物爭高下,潤澤群生,孕育萬物,甘願處在眾人所惡的地方。人效法水之德性,不爭名利,奉獻出本能,人格涵養就接近道了。

子貢有一次問孔子說:『君子看見大河一定仔細觀賞,這是為什麼呢?』孔子說:『所謂水,君子把它比做人的品德。水能遍及萬物而沒有私心,這就像人的德行;水流到的地方,萬物就得以生長,水流不到的地方,萬物就要枯死毀滅,這就如同仁愛;水向低處流,雖是曲曲折折地流,但都依循一定的河道,這就好像道義一樣;水流由百丈高的山谷往下沖也毫不遲疑,這就像是人的勇氣;水在淺處清楚的流動,而在深淵則深不可測,這就像人的智慧;水柔弱婉約無處不到,這就像人的觀察力;它接受人們厭惡的東西也毫不拒絕,這就像人的真誠;許多髒東西放入水裡,拿出來就鮮亮清潔了,這就像人改過向善的能力;受到水感化之物一定能夠顯出,它做為量物的標準必定公平,這就像一個公正的人;水盛滿了不用拿蓋刮平,這就像嚴律自己的人;水被截住一定往東西流動,這就像人的意念。因此,君子看見大河一定細心觀察其境。』文中可了解孔子把水之美與人的道德精神連繫在一起,以提升完美人格的道德內涵和至善的人生境界。

  《周易》中說:『謙』,德之柄也。『謙』是人格的底蘊,『謙』是一種美德,是一種品質,是一種高層次的人格境界,『謙卦』中說:『下三爻皆吉,上三爻無不利』,『謙卦』是所有卦象中唯一一個都為吉的上上之卦。《韓詩外傳》中記戴了周公告誡的一段話:『易』有一道,大足以守天下,中足以守其國家,小足以守其身,謙之謂也。老子曰:『君子有盛德,容貌若愚。』盛德即為高尚的品德,指君子內藏豐富才華,然而外表看來卻像愚者一般,告誡有才華的人,更應該學習謙卑自持如水一般。據《史記》記載孔子年輕時曾不遠千里拜老子為師,老子曾教誨他說:有人聰明而富洞察力,卻仍面臨死亡的危險;有人博見多聞且善辯,卻令自身陷入困境。老子的意思要他對自己的行為節制謙遜。誇

耀自己必受排斥,炫耀自己必遭非難,不以才能自恃才能受到人尊重。謙卑低調的人不是消極怠惰,更不是不求上進,而是蓄勢待發,德如大海,永遠把自己放在低處,沒有人能否定你的深沉博大。老子認為謙虛能夠獲得讚美;節制將獲得尊重,一個人不懂得謙卑與節制,會自取毀滅。

禮記《大學篇》中說:『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』朱熹曾闡述道德的最高目標,在止於至善。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是止於至善必經之過程,一個人要從內在的道德修養到外在的道德實踐,才能夠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。

古代尚書記載伊尹再三告誡太甲說:上天沒有固定不變的親人,它只親近對它恭敬的人;百姓不歸順某個固定不變的人,他們只歸順仁德的人,所以能施行

德政國家就太平;不能施行德政就動亂。春秋五霸的齊桓公不計身份五次拜見布衣之士|『稷』,最終得見,實現稱雄五霸的千秋偉業,也就是他擁有謙恭待人與寬廣心胸的氣度。水利萬物的仁愛,居低處的謙卑,與萬物不爭的德性,正是最終最完美的品格,人如能學習水的品行,達到至善,就知道該走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