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享:知止不貪 知足常樂 收錄於南聖宮通訊錄第七期 / 2015-12-29
 

知止不貪 知足常樂

  禮記大學中說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知止是一種心境的抉擇,理性的認識,從心靈上出發,讓人在深思熟慮之後,能作出明確的決定。知道在哪裡止步,進而避免只重利益而不計後果的情境出現。

相傳有個農夫時常想著擁有一大片土地,真的有一天,在工作時遇到一位神仙,他便向神仙祈求能賜給他更多的土地,神仙想了一下,便點點頭說:明天早上你從家門口出發,所經過的土地都歸你所有,可是要在天黑之前趕回來。農夫聽了很高興,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從家門口出發趕路,一下子不曉得走了多少里路,多遠的地方,連休息都沒有,天漸漸黑了,趕回家時已經深夜了,神仙已不見了,土地也沒得到。農夫就是不曉得停止,過度的貪婪,所以一寸土地都沒有得到,這就是不知止的結果。佛說,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。

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他心中的理想國-小國寡民:「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。」一個人活得快樂與否,關鍵在於他是否無欲無求,能否知足常樂,住什麼地方不重要,能遮風蔽雨就行;吃什麼不重要,能填飽肚子就行;穿什麼不重要,能夠禦寒就行,如果一個人沒有貪圖的心,就沒有互相搶奪紛爭的事發生。

老子說:「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愛必大費;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」。其實老子是在告誡人們說,貪求名利付出的代價越大,聚斂的財物越多,損失就越多。對於名利與財富,只要能夠知足不貪婪,就不會受辱,不遭危險。只要能夠懂得適可而止,不為己甚,這樣就不會走向滅亡,才可以保持長久永存。

佛說,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;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今事一則:某社團法人管理中心有位總幹事,一天到晚埋怨著自己所得不多,工作壓力大,事情繁瑣,每天看到工業區內的老闆們開著豪華轎車、住著頂級住宅,感覺自己每月五萬多元的薪水落差太大,不能滿足。某天在開委員會的時候,工業區裡有些事情未能履行,被理監事們指責,他當場表白說:「我也不是賺多少錢,工作壓力又那麼大,每天心裡都不快樂」。果真有一天,理事會告知他,既然在此工作不快樂,你自己找個能讓你快樂的地方去上班吧﹗年僅五十出頭的他,最後工作沒了,後悔不及。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,被物慾所誘,終究害己。

老子說:「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」意思說-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,罪惡沒有比貪求無厭更大的。《增廣賢文》上說:「富貴是無情之物,你把它看得愈重,它害得你越大」,又說:「知足常樂,終身不辱;知止常止,終身不恥」。適當的節制,適時的知止,可以避免利令智昏,不會受到屈辱,知足常樂是一個人崇尚的生活態度,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姿態,釋然的情懷。內心的快樂,充滿著和諧、平靜、適意、真誠,是人們所追求最高的心境。

一個人在短短的人生旅程中,要想離苦得樂,就需寡欲,老子說:「知足之足,常足矣」,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,就會永遠滿足。能夠滿足,心情就會快樂,這種快樂就會永遠快樂。老子說:「知足者富」,老子認為認識「道」的人(此處所稱的道就是禮記大學中所指:「知止而後有定,...,則近道矣。」其中的道),必能知足,覺得萬物皆備於我。世上的官祿財貨,均不足使他看得起,沒有什麼再不滿足的。一切順其自然,不貪不取,無欲無求,天地縱橫,心無所欠缺,這種就是人生最富貴、最富有、最快樂之處。

知足是寡欲的具體表現,是喜樂的基礎﹔而不知足是貪婪的象徵,是喜樂的致命傷。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,人們的慾望就像無底洞一樣,永遠也填不滿。同時知足是由人的,知止是由自己。隋朝大儒文中子(王通)在他的著作《止學》中提到「大智知止」,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,用智慧來停止智計,這是真正有智慧。無求于物心常樂,自靜其事品自高。常言道,心底無私天地寬,超然物外,長生久視。